中書令,中國古代官職名稱。時以宦官擔任中書,稱中書令,置令與為其長,掌傳宣詔命等。中書令、在並置,與謁庭令、內者令等都是由宦官士人擔當。
中書令是幫助皇帝在宮廷處理政務的官員,中書令負責直接向上奏的密奏“封事”,責任重要。年間,乃歸屬於內廷機構,負責在皇帝書房整理宮內文庫檔案,與皇帝有頻繁接觸的機會,其主官稱中書令。中年以後,掌天官學識過人等原因,以的身份擔任中書令,朝位在之上,是中國歷史上第一位中書令。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中書令
- 外文名: head of the secretariat
- 設立:時期
- 作用:幫助在宮廷處理政務
歷史沿革,隋唐中書令,內史令,中書令,內史,中書令,
歷史沿革
西漢中後期漢武帝改尚書令為,《》:“尚方(書)令一人,千石。本注曰:承秦所置,用宦者(亦用士人,如),更為,成帝用士人,復故。”尚書令作為中書令屬官,在漢武帝時尚書由中書令負責,尚書令是中書令的謁者,故稱中書謁者令。
中國歷史上第一位中書令:司馬遷

元帝時中書令權勢甚至比丞相都大,《·匡衡傳》:“初,元帝時,中書令石顯用事,自前相韋玄成及衡皆畏顯,不敢失其意。”後來為給事中,始領事,反對由中書令掌握尚書,表示:“尚書百官之本,國家樞機,宜以通明公正處之。武帝游宴後庭,故用宦者,非古制也。宜罷中書宦官,應古不近刑人。”這是員與內廷官員爭權的開始,因為中書令弘恭是刑人,蕭望之藉此要改變漢武帝制定的中書尚書體制,漢成帝元年中書令石顯降為中書謁者令,中書令不再是要職,在漢成帝四年“罷中書宦官”廢中書令,完全終止漢武帝建立的中書尚書制度,削弱皇權改內廷尚書為朝廷官。
不置。
三國時,宮內圖書的整理逐漸不拘於宦官,也起用士人,從而演化成可以討論政策的研究機構。並改秘書為,分設與中書令,機要。如西晉的中書監和中書令。
沿設。
時,中書令一官最為清貴華重,常用有文學才望者任職。擔任中書令執政,地位開始日益提高。十六國時王魚擔任中書令,職高位隆,建言朝政。北周官制與各代不同,其中大夫即是此官。
早期,任中書令為中書省之長官,屬於宰相職。隋朝時因為隋文帝的父親名叫,為忠避諱,改中書令為內史令,中書省為。煬帝時一度改為內書令,開始與侍中成為宰相,在具體執政上超過尚書令,尚書令僅僅成為榮譽頭銜,隋文帝的三個兒子同時被加尚書令,而執政的為中書令(內史令)。唐朝依然沿襲隋朝,唐太宗開始也加銜尚書令。唐武德三年(620),復為中書令。高宗曾改為。時改中書令為“內史”,中書省為“鳳閣”。玄宗開元初一度改為紫微令,天寶初又改為右相。後均復舊。唐國中書令為正三品,位侍中上,大曆二年同升。唐後期多以兩省侍郎同平章事為宰相,以兩省長官位高權重故,不常除拜。或用以藩鎮武將加銜,不預政事。後周顯德元年馮道死後,中書令不再真拜。
遼金夏的中書令掌實權,位在丞相上,遼夏中書令是宰臣之首。金國只太祖、熙宗朝有中書令,廢除中書令數年後滅亡。
明年間,中書令即當朝宰相。後由於案,原負責草擬和頒發詔令的機構中書省及中書令一職皆遭撤銷,權歸皇帝。
明成祖以後,明、清朝內雖無相職,但有所謂“首輔”或等職接連替代中書令原有的角色,清朝一詞即由此衍生而來。惟與前期相較,內閣大學士等要職皆不復宰相威信。
宋朝《歷代職官簡釋》:“在體制上,中書省是決策機構,所以中書令更是政務的本源。” 在封建社會以中書省、和尚書省為執政機構,有時形式不同,本質相近。
隋唐中書令
內史令
楊約
元壽
(618-620)
(618)
(620)
中書令
蕭瑀 (620-623)
封德彝 (620-626)
(623-626)
(625-626)
(626-629)
(626-627)
(628-630)
(630-636)
(639-643)
(644-645)
楊師道 (645)
(645-648)
(648-649)
(648-650)
(649-651)
(652-654)
(655-657)
(655-656)
(657-658)
(657-658)
(658-662)
李義府 ( 663)
(664)
(665-666)
(666-670)
(668-673)
(675-679)
(676-680)
(681-683)
(681-683)
內史
(683-684)
(684-685)
(685-687)
(686-690)
(690)
(693-694)
(694)
(697-699)
(698-700)
(700)
(704)
(704-705)
中書令
(706-709)
(705-7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