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體育學院(shanghai university of sport)是新中國成立後創建最早的體育高等學府,建於1952年11月,原名華東體育學院,由原、、等院校的體育系科合併而成;1956年更名為上海體育學院;2017年入選國家首批“”世界一流學科建設高校和上海高水平地方高校建設序列。學院原直屬,2001年6月國務院決定上海體育學院劃轉地方,由國家體育總局和共建共管。上海體育學院是資格學校和教育部指定的自主招收中國政府獎學金留學生試點院校學校,是體育產業分會、中國體育科學學會武術與民族傳統體育分會和中國老年學與老年醫學學會運動健康科學分會掛靠單位,是國內體育高等院校中最早獲得碩士學位(1981年)和博士學位授予權(1986年)的單位之一,是“國家高水平體育後備人才基地”,國家中長跑青少年隊落戶學校,擁有國內唯一的體育國家大學科技園。
截至2018年7月,學校有專任教師450餘人,在校學生6000餘人;占地面積600餘畝,建築面積35萬餘平方米。擁有1個一級學科博士學位授權點,7個二級學科博士學位授權點,4個一級學科碩士學位授權點,4個專業碩士學位授權點。已建成13個省部級重點實驗室(基地)。學校已與25個國家和地區的70多所高校和機構建立了合作關係,培養超過1000餘名留學生。學校與國際乒聯、國際手聯、國際田聯、中國籃協、中國田協、中國鐵人三項協會等體育組織開展合作共建。
基本介紹
- 碩士點:2個一級學科
- 博士點:7
- 所屬地區:中國上海
- 主管部門:國家體育總局
- 學校官網:
- 中文名:上海體育學院
- 英文名:shanghai university of sport
- 簡稱:上體、上海體院
- 創辦時間:1952年11月
- 類別:公立大學
- 學校類型:體育
- 屬性:
“雙一流”世界一流學科建設高校 - 現任校長:陳佩傑
- 知名校友:,,,,,
- 校訓:身心一統、兼蓄競攀
- 主要院系:體育教育訓練學院、武術學院、中國桌球學院
- 國家重點學科:6
- 學校地址:上海市楊浦區清源環路650號
- 世界一流學科:體育學
基本信息,知名校友,辦學歷史,辦學條件,師資力量,院系專業,學科建設,教學建設,對外交流,學術研究,研究基地,科研成果,學術資源,校園環境,文化傳統,社團,校園活動,學院領導,現任領導,歷任院長,知名校友,
辦學歷史
上海體育學院是新中國成立後創建最早的體育高等學府,建於1952年11月,原名華東體育學院,由原、華東師範大學和南京等院校的體育系科合併而成。學院原直屬。

1981年,學院獲得碩士學位授予權,成為國內體育高等院校中最早獲得碩士學位授予權的學校。
1986年,學院獲得博士學位授予權,成為國內體育高等院校中最早獲得博士學位授予權的學校。
2001年6月,國務院決定上海體育學院劃轉地方,由和上海市人民政府共建共管。
2003年,成為體育學一級學科博士授予單位。
2017年9月,上海體育學院入圍首批國家“”世界一流學科建設高校名單。
2018年3月,上海體育學院成為上海市“高水平地方高校”建設試點單位。6月8日,獲批上海高等學校一流本科建設引領計畫首批入選項目。9月,全國首個電子競技解說專業在上海體育學院開課。
辦學條件
師資力量
截至2013年,學院有教職工696人,專任教師407人,具有碩士以上學位316人,占專任教師總數的77.6%,其中具有博士學位140人,占專任教師總數的34.4%;具有副高級以上專業技術職務人員252人,其中教授77人。有國家級有突出貢獻中青年專家1人,教育部高校青年教師獎1人,百千萬人才工程國家級人選1人,教育部新世紀人才支持計畫4人;國務院學位委員會體育學科評議組1人,體育碩士專業學位指導委員會委員1人;國家社會科學基金專家評審組成員1人,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專家評審組成員1人;上海市“領軍人才”1人,上海市“東方學者”3人,上海市“海外名師”2人。
截至2012年,有31人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先後從美國、德國、俄羅斯、英國及台灣、香港地區引進高層次人才十餘人。5人在亞洲體育科學理事會、國際體育計算機科學協會和國際社會神經科學學會等國際學術組織兼職,6人任常務理事和理事,1人任中國康復醫學會理事,1人任教育部中國小體育教育指導委員會副主任。
院系專業
截至2018年,學院有12個二級院系,開設本科專業17個。
體育教育訓練學院: 體育教育、運動訓練
武術學院: 武術與民族傳統體育、表演(武術演藝方向)
運動科學學院: 運動人體科學、運動康復、套用心理學(運動心理學方向)
體育新聞傳播與外語學院:新聞學(體育新聞方向)、英語(體育英語方向)、播音與主持藝術(體育解說方向)
經濟管理學院:體育經濟與管理、公共事業管理(體育產業管理方向)、信息管理與信息系統、市場行銷(體育市場行銷方向)
體育休閒與藝術學院:休閒體育、社會體育指導與管理 、舞蹈編導(體育舞蹈方向)
國際教育學院
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科研部
附屬競技體育學校
繼續教育學院
中國桌球學院:運動訓練(桌球方向)
中國鐵人三項學院
學科建設
截至2012年,學校有一級學科博士點1個,二級學科博士點6個,碩士點12個。、運動人體科學、民族傳統體育學為上海市重點學科,群為上海市教育高地,中國武術博物館為上海市高水平特色發展項目;另有6個重點學科。
學院建成了國內第一個,建立了體育產業分會、中國體育科學學會武術與民族傳統體育分會和中國老年學與老年醫學學會運動健康科學分會。其中、全國羽毛球培訓中心和上海重競技運動訓練中心等教學訓練實體,承擔為國家培養高水平競技人才和優秀後備人才、以及各級各類教練員崗位培訓的任務。
專業代碼、名稱、研究方向及所在系院 | 指導教師 | ||
040301 體育人文社會學 體育休閒與藝術學院 | |||
01城市體育 | 李建國 | ||
02競技體育的社會問題研究 | 劉志民 | ||
03體育倫理與管理;學校體育與體育教師教育 | 龔正偉 | ||
04競技體育與社會發展關係 | 繆佳 | ||
05休閒體育;公共體育服務 | 郭修金 | ||
06體育與科技、公共體育 | 董傳升 | ||
07少數民族傳統體育文化遺產傳承與發展研究 | 劉堅 | ||
08鍛鍊心理 | 章建成 | ||
040302 運動人體科學 運動科學學院 | |||
01運動與心血管形態和機能的研究 | 潘珊珊 | ||
02運動對腦組織代謝及功能的影響;運動與情緒調控及其機制 | 婁淑傑 | ||
03力量訓練對人體機能狀態的影響 | 周里 | ||
04運動心臟病生理學 | 常芸 | ||
05高原訓練與低氧訓練的理論與方法、運動員控制體重的理論與方法 | 馮連世 | ||
06體質測量與評價 | 江崇民 | ||
07運動員身體機能評定與恢復、大眾健身的理論與方法 | 田野 | ||
08運動干預防治代謝綜合症的基礎與套用研究;中醫藥抗運動疲勞的機制與套用研究 | 衣雪潔 | ||
09運動與生理機能 | 胡敏 | ||
10青少年體質研究;運動與免疫 | 陳佩傑 | ||
11體質研究;女子運動與內分泌 | 王人衛 | ||
12運動與骨生長代謝;中醫運動醫學 | 鄒軍 | ||
13運動醫學基礎與臨床研究 | 李國平 | ||
14運動創傷微創治療 | 李方祥 | ||
14運動心肺功能;心腦血管病運動干預與運動處方 | 馬雲 | ||
16運動系統基礎和臨床研究;生物力學和運動控制 | 黃強民 | ||
17運動性骨骼肌損傷與修復;運動、營養與健康 | 伊木清 | ||
18運動生物力學 | 劉宇 | ||
19運動生物力學理論與套用(人體運動分析及計算機仿真、體育工程) | 郝衛亞 | ||
20運動生物力學 | 毛德偉 | ||
21運動技能控制與學習 | 章建成 | ||
22競技運動心理學理論與套用;青少年體育鍛鍊心理效應理論與套用 | 周成林 | ||
23運動心理訓練理論與方法 | 張忠秋 | ||
24運動與認知加工;體育鍛鍊對身心健康的促進 | 李安民 | ||
25運動技能學習與控制 | 任傑 | ||
26運動技能控制的神經心理機制 | 張劍 | ||
040303 體育教育訓練學 體育教育訓練學院 | |||
01體育教育訓練理論與方法 | 吳瑛 | ||
02網路環境下的體育信息理論與實踐研究 | 司虎克 | ||
03高水平運動員行為控制與運動隊管理 | 邵斌 | ||
04運動技戰術分析;運動訓練過程控制 | 張輝 | ||
05科學訓練理論與方法;競技體育組織與管理研究 | 吳貽剛 | ||
06學校體育 | 平傑 | ||
07 學校體育 | 唐炎 | ||
08體育教育、運動訓練一般理論與方法;多維度下高素質體育人才培養理論與實踐 | 王興 | ||
09體育教育訓練理論與方法 | 王德新 | ||
10體育與國際政治,學校體育 | 舒盛芳 | ||
040304 民族傳統體育學 武術學院 | |||
01武術教育教學和訓練競賽理論與方法 | 趙光聖 | ||
02武術文化與社會 | 戴國斌 | ||
03競技武術科學化訓練;武術教育 | 姜傳銀 | ||
04武術傳播;武術與中國傳統文化 | 郭玉成 | ||
05民族民間體育 | 倪依克 | ||
0403z1 體育管理 經濟管理學院 | |||
01體育發展戰略與體育產業管理 | 張林 | ||
02體育賽事與體育產業管理 | 劉東鋒 | ||
03體育服務與體育產業管理 | 劉兵 | ||
04體育產業與競技體育管理 | 戴健 | ||
05 體育經濟與管理 | 曹可強 | ||
06體育產業經營管理;體育博彩 | 李海 | ||
07體育產業政策與體育賽事管理 | 黃海燕 | ||
08體育產業及體育管理 | 白躍世 | ||
09體育經濟與產業管理 | 鮑明曉 | ||
0403z2 體育工程學 運動科學學院 | |||
01體育工程 | 劉宇 | ||
02體育工程、體育信息技術 | 虞麗娟 |
專業代碼、名稱及研究方向 | 備註 |
040301體育人文社會學 | |
01、體育歷史與文化 02、外國體育 03、城市體育 04、社會體育 | |
050301新聞學 | |
01、體育文化傳播 02、體育新聞理論與實務 03、體育宣傳與媒介服務 | |
040304民族傳統體育學 | 一般要求報考本專業考生本科專業為民族傳統體育學專業或武術專項,並具備較高武術運動技術水平; 複試參考書為《中國武術教程》、《中國武術導論》高等教育出版2010年出版 |
01、武術歷史研究 02、武術文化 03、武術教育 04、武術傳播 05、武術科學化訓練 06、傳統體育與健康促進 | |
0403z3體育賽事運作 | 報考體育賽事運作和體育管理專業的考生,考試科目611體育學專業綜合,分為教育學、體育運動概論及體育管理學三個部分。複試不再加試《管理學原理》。 除體育賽事運作和體育管理兩個專業之外的其他專業的考試科目611體育學專業基礎綜合,考試內容不變還是分為教育學、體育運動概論及運動生理學。 |
01、體育賽事組織管理 02、體育賽事行銷 03、體育賽事評估 | |
0403z1體育管理 | |
01、競技體育管理 02、體育產業經營與管理 03、體育信息管理 | |
0403z4休閒體育學 | |
01、休閒體育開發與市場運作 02、休閒與文化 03、體育舞蹈編導與推廣 | |
040302運動人體科學 | |
01、體力活動及運動訓練效果的評定及監控 02、運動對機體器官、組織結構和功能的影響 03、運動疲勞、創傷與康復 04、生物力學研究及運動器材研發 05、運動營養 | |
100216運動醫學 | 一般要求報考該專業的考生須有醫學教育背景,已獲得或將獲得醫學學士學位 |
01、運動創傷 02、運動營養 03、運動醫務監督 04、運動康復 | |
040203套用心理學 | |
01、運動技能學習與控制 02、競技運動心理 03、體育與鍛鍊心理 04、運動生理心理 | |
0403z2體育工程學 | |
01、運動工效學方向 | |
02、運動人體科學方向 | |
040303體育教育訓練學 | 一般要求具有體育教育、運動訓練或相關體育學教育背景(05方向除外) 05方向要求考生為計算機相關專業,並熟悉編程、c語言等基本技能 04方向同時招收單獨考試攻讀碩士學位研究生4名,網上報名時選擇含“單獨考試”字樣的科目組 |
01、體育教育理論與方法 02、特殊體育教育理論與方法 03、一般運動訓練理論與方法 04、專項運動訓練理論與方法 05、信息技術在體育運動中的套用 | |
體育碩士 | 01、02、04方向限本科專業為體育教學、運動訓練、社會體育指導及民族傳統體育學專業的考生報考 |
教學建設
- 質量工程
截至2013年,學校有國家級精品課程2門,上海市精品課程10門;國家級特色專業3個,國家級實驗教學示範中心1個,上海市教學實驗中心1個,市級專業綜合改革試點項目2個。
國家級特色專業:民族傳統體育、運動人體科學、體育教育
國家級實驗教學示範中心:體育教育實驗中心
上海市教學實驗中心:運動人體實驗教學中心
市級專業綜合改革試點項目:運動康復與健康、民族傳統體育
國家級精品課程:武術、體適能評定理論與方法
上海市級精品課程:運動解剖學、大眾足球、體育賽事市場開發、學校體操、體育傳播學、民間體育實踐指導、運動技能學習與控制、體育賽事管理、拳擊理論與實踐、體育場館管理
- 教學成果
2005年,在教育部本科教學工作水平評估中獲得“優秀”。構建了教學質量保障體系,開展了常態化的校內教學質量評估,獲國家級教學成果獎二等獎1項,上海市教學成果獎一等獎2項、二等獎2項,國家體育總局教學成果獎一等獎1項,二等獎4項。按照創新人才培養要求,人才培養質量不斷提高,1篇博士論文獲“全國百篇優秀博士論文”,10餘篇碩、博士論文獲“上海市研究生優秀成果(學位論文)獎”,本科生科創作品獲全國“挑戰杯”二等獎2項、三等獎10項。學校建立培養拔尖創新創業人才的教學機構“蘊瑞學苑”,探索體育創新創業人才培養模式。“面向國家重大需求,創建體醫結合運動康復複合型人才培養模式”獲2014年高等教育國家教學成果獎一等獎。
學校曾獲得5枚奧運會金牌、1枚奧運會銀牌、5枚奧運會銅牌、28枚世界錦標賽金牌、39枚亞運會和亞洲錦標賽金牌;3人3次打破世界記錄、2人12次打破亞洲記錄;為上海市獲得了18枚全運會金牌。培養了一批國際知名教練員,如施之皓、孫海平、陳忠和、王躍舫、孫荔安、沈富麟、馬良行等。通過了“國家高水平體育後備人才基地”實地評估。國家中長跑青少年隊落戶上海體育學院。與中國籃協和中國田協共建籃球學院和馬拉松學院。
對外交流
截至2017年10月,學校作為中國政府獎學金資格學校和全國體育院校中唯一一所教育部指定的自主招收中國政府獎學金留學生的試點院校,學校已與25個國家和地區的70多所高校和機構建立了校際合作關係,現有來自美國、法國、德國、義大利、澳大利亞、加拿大、日本、韓國等60餘個國家在校留學生超過1000名。
學校廣泛拓展合作辦學,提升人才培養的國際化水平,建有1箇中美學校體育合作研究中心、1箇中歐比較體育合作研究中心,聘請聯合國原秘書長安南的體育特使奧吉等一批享有國際聲譽的海外專家學者擔任榮譽教授或客座教授,與盧森堡大公國合作建立了中國桌球學院歐洲分院,已開展與科隆體育大學等國際一流體育大學的深度合作辦學,與澳門理工學院在澳門合作舉辦體育專業碩士學位項目。學校大力深化與國際體育組織合作,目前,已被命名為國際乒聯最高學院級附屬培訓基地,與國際手聯和國際田聯分別共建國際手球學院和國際田聯特訓認證中心。
學術研究
研究基地
截至2017年10月,學校已建成教育部重點(培育)學科1個,省部共建教育部重點實驗室1個,上海市重點實驗室1個,國家體育總局重點實驗室1個,國家體育總局重點研究基地1個,上海市普通高等學校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1個,上海高校協同創新中心1個以及上海市蔡龍雲大師工作室(上海市高校三個大師工作室之一)。依託國家體育總局“運動技戰術診斷與分析”重點實驗室和上海市“人類運動能力保障與開發”重點實驗室平台,開展對抗性競技運動和游泳等項目的奧運會科技攻關和服務。經國務院批准,國家體育總局和上海市人民政府共建,學院作為立項主體的國家興奮劑檢測上海實驗室正在建設中。
教育部重點(培育)學科:民族傳統體育學
省部共建教育部重點實驗室:運動健身科技
上海市重點實驗室:人類運動能力開發與保障
國家體育總局重點實驗室:運動技戰術診斷與分析重點實驗室
國家體育總局重點研究基地:體育社會科學
上海市普通高等學校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體育賽事研究中心
上海高校協同創新中心:體育產業發展研究
科研成果
學院科研工作堅持為教學、訓練和社會服務的原則,承擔的國家級、省(市)部級課題和奧運攻關服務類課題逐年增加,獲得各類獎項數十項,並開創了中國體育學術論文進入 sci 零的突破。2008年至2012年,部級以上科研項目189項,年均立項科研經費1328萬元,其中,國家級科研項目40項。共獲省部級以上科研獎項33項,其中國家科技進步獎二等獎2項,上海市科技進步獎一等獎1項,獲授權智慧財產權53項。在sci、年ssci、cssci、cscd收錄期刊發表論文數在全國同體育院校中居於首位。
“提高運動員體能的關鍵技術研究”獲2010年國家科技進步獎二等獎,“競技體育對抗性項目致勝關鍵技術系統研究與套用”獲2012年國家科技進步獎二等獎,在北京和倫敦奧運會上我國代表團獲得的金牌中至少有10枚以上與學校的科技攻關和科技服務直接相關,獲得北京奧運會科技攻關服務一等獎1項。依託省部共建運動健身科技教育部重點實驗室, 率先在全國開設了第一條基於網際網路的“市民體質網”和“上海市民健身熱線”,研究成果“上海市民體質網路系統的研發和套用”獲2010年上海市科技進步獎一等獎。依託上海市高等學校人文社會科學“體育賽事運作重點研究基地”和國家體育總局“體育科技示範園”,完成了中國體育產業統計指標體系研究,並被國家統計局採納用於全國體育產業統計。
截止至2017年10月,近5年來,科研經費總量近億元;獲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和國家哲學社科基金項目70餘項,國家科技支撐計畫項目4項;獲3項國家科技進步獎二等獎,3項教育部人文社科獎,2項上海市科技進步獎一等獎;被sci、ssci、a&hci收錄論文300餘篇,中文論文被cscd、cssci收錄1300餘篇。
學術資源
館藏資源
截至2013年,圖書館老大樓藏有近60萬冊圖書,其中中外體育及相關專業圖書20多萬冊。新大樓有中外文體育及相關專業報刊600餘種,還擁有比較豐富的電子資源(包括電子書、資料庫和多媒體資料,例如讀秀,中國知網,ebsco,elsevier等)。
學術期刊
《上海體育學院學報》是中國高校精品科技期刊,《中文社會科學引文索引》(cssci)來源期刊,2012年在國內同類期刊評比中排名第二。
《運動與健康科學》雜誌是中國大陸唯一一本被sci和ssci資料庫同時收錄的英文版體育學術期刊、全國“百強期刊”。
校園環境
綠瓦大樓:前身是舊上海政府大樓,後為學校行政辦公樓,是本校學校的標誌建築物,歷史悠久,且上海市的重點文物保護建築,裡面有院辦、組織部、宣傳部、後勤產業處、科研處、學報編輯部、研究生處、教務處、武保處、財務處、設備科、招生辦等學校行政機構的辦公地點。是學校用來召開重要會議的地方。
新教學樓:大部分的文化課程可都是安排在這裡上的,四樓還有語音教室,一般多用作上課使用。另外學校在晚間也會開放一些教室用於同學們自習。
新教學樓

老教學樓:計算機培訓基地,也是學生上機的地方。三樓的語音教室,可供英語學習。
老圖書館:一樓是圖書外借處,一卡通一次最多可以借8本,二樓是書刊雜誌的閱覽處,三樓查閱專業雜誌,裡面科研報刊、專業知識包羅萬象,查閱體育相關的理論知識。
圖文信息樓:即圖文信息大樓,2006年建成,總面積約7450平方米。新大樓設有七個閱覽室/區(報紙?閱覽檢索區、圖書閱覽區、中文期刊?體育圖書閱覽室、研究生論文閱覽室、外文圖書閱覽室、外文期刊閱覽室、電子閱覽室)和一個期刊庫房。
學生活動中心:三樓舞廳經常舉辦各種文體活動。二樓的報告廳舉辦學術報告和召開中小型會議。
報告廳旁邊是團委、學工部、就業指導中心以及學生會辦公室,一樓是和擊劍房。
科研樓:裡面是運科專業的教學辦公地點,兩個。二樓通宵階梯教室。
解剖樓:解剖學上課的地點,裡面有珍貴標本。
田徑場:分東、西田徑場,東田徑場面積19316.96平方米,由9根跑道組成,中間是天然草皮足球場。西田徑場面積18540平方米,由8根跑道組成,這裡也是天然草皮足球場,已經達到舉辦國際級賽事的要求。每片場地都有標準400米跑道。2002年改造成塑膠跑道。中間綠草叢叢,映襯四周紅色跑道,給人心曠神怡的感覺。主要供本科與競校的教學與訓練使用。其中的亞洲紀錄保持著從這裡訓練出來的。
學生活動中心

足球場:分東、西及中央足球場,中央足球場面積7000平方米,東、西足球場面積各約8811.84平方米。中央天然草坪足球場,東、西兩片足球場是國內比較先進的人造草坪,既能滿足教學、訓練使用,也能為足球愛好者提供良好的活動場所。課外免費向本院師生開放,雙休日也用來對外開放。
人造草坪網球場:網球愛好者的活動場所,由四塊標準組成,除教學訓練外,其餘大部分時間免費對全校同學開放。
室外籃球場:常用的,在人造草坪網球場的隔壁,除了用於教學以外,其餘大部分時間對全校同學開放。
室內田徑館:該工程於2008年建成並投入使用,田徑館設有拳擊館、武術館、健身館等,是中國武術協會常務基地;據悉,該田徑館乃亞洲第三大室內田徑館。
田徑場

籃球館:又稱“白宮”,建築面積為5508平方米。該館為二層大型混凝土灌注結構。一樓東側為摔跤、訓練,西側為武術訓練,二樓是籃球的本科教學與訓練。
排球館:面積3230平方米,它是供排球、男子散打、女子散打、桌球本科的教學與訓練使用。其中一樓西側為排球訓練館,它由3片標準排球場地組成,一般情況院隊專項班下午訓練,普修班本科學生上午和晚上上專業課,雙休日對外開放;一樓的東側是男子散打和女子散打訓練館,這裡有女子散打世界冠軍吳鈔來等優秀運動員;男子也訓練出了多位世界冠軍。二樓是桌球館面積260平方米,可放20餘張桌球桌。
綜合館:這裡是八運會的摔跤項目比賽場,已改建成綜合的體育場館。主館的訓練場地,可進行籃球、排球、手球、羽毛球、體操、武術等多項活動。除了教學訓練外,平時主要以羽毛球場對外開放,不過在綜合館內活動就需要一些費用。
綜合館

綜合館橡膠網球場:綜合館有6片水泥網球場,面積2800平方米,也主要用於本科的教學與訓練,每年還是國家軟式網球隊的定點訓練基地,它為國家軟網隊提供了良好的訓練環境。這幾片場地課餘時間進行對外開放,因為它的設施比較齊全,有400平方米休閒大廳,男女更衣室、衛生間、淋浴室等都寬敞明亮。
健身房:面積250平方米,跑步機、、啞鈴、綜合訓練器、槓鈴、臂力練習、腿部肌肉練習等各種訓練器齊全,它主要承擔本科學生的力量練訓等,在課餘時間主要用於對外開放。
體操房:始建於1956年。分南北兩個場館,建築面積分別為1604平方米和1424平方米。學校花費大量資金對老體操房進行整修,使其煥然一新,同時還把輔助館裝修成目前國內最先進的舞蹈房,內有音響設備、鋼琴、化妝間,裡面是吸頂式空調,更衣室,淋浴室設施齊全,它主要供本科與競校的教學與訓練使用,課外也及雙休日用來對外開放。開設了健美操、形體芭蕾、逾迦、成人等多項體育活動項目。
舞蹈房

中國武術博物館:中國武術博物館是科技部、教育部批准的世界第一家以中國武術歷史與文化為題材,全方位展示中國武術悠久的歷史,再現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專業博物館。該館的一期和二期工程都已順利完工,中國武術博物館二期工程增設武術器械廳、武術名人廳、武術拳種廳、武術典籍廳四個展廳。
室外高爾夫練習場:2011年開工建設,2012年年底建成;作為上體體育休閒與藝術學院教學之用;
國際乒聯博物館和中國桌球博物館:在全國率先引入國際體育組織立項建設;
體育國家大學科技園:國家體育總局唯一命名的國家體育科技示範園
據悉,建成後的中國武術博物館將發揮服務教學科研、展示教育和促進國際間的文化交流與傳播等功能,並將在2010年的上發揮其應有的作用,使武術走向世界。
另外學校還新建了一座新的綜合館,和室內田徑館。新的綜合館內擁有大型的室內溫水游泳池。綜合館的一部分設施採用了與公司合作的方式經營,首期簽約年限為8年。
休閒館:該場館擁有設施主要有:舞蹈房、桌球館、羽毛球館、攀岩館、武術館、跆拳道館體操房、室區域網路球館等組成,主要用於體育休閒與藝術學院教學使用。
文化傳統
社團
學生社團分為思想學術類、文化藝術類、類、實踐服務類等四大類別。我院學生社團發展勢頭很好,至2012年已有72個註冊社團,我們本著鼓勵優秀社團,最佳化校園文化的原則,對各個社團進行了適當的篩選,現有學生社團的數量比較適中,總體質量也比較高。四類學生社團的發展基本齊頭並進,在很程度上滿足了學生的課餘生活。
思想學術類
7 大學生思源理論研究會(各系設分會)、《精武風采》編輯部、《弄潮》編輯部、《地平線》編輯部、《印象》、新聞學會、自律會刊
文化藝術類
16 雷雨劇社、電影協會、漫畫協會、體育時裝表演團、攝影協會、書畫協會、《追求》編輯部、《秋楓》編輯部、排舞協會、協會、bob街舞協會、《星之眸》編輯部、協會、星璨歌手協會、英語劇社、體育表演團
體育健身類
30球迷協會、跆拳道協會、舞龍隊、舞獅隊、棋牌社、西洋劍社、民間傳統體育協會、足球俱樂部、籃球協會、拳擊協會、健身健美協會、傳統武術協會、、游泳協會、體質健康測評俱樂部、排球俱樂部、協會、nfl協會、手球協會、pingpang-當道協會、瑜伽協會、協會、羽毛球協會、檯球協會、空手道協會、滑板協會、輪滑協會、嚕拉拉協會、協會、健步球協會
實踐服務類
20 志願服務團。上體創行團隊、dv協會、電腦協會、英語角、讀書俱樂部、吶喊協會、裁判協會、健康美俱樂部、車迷協會、子衿心理協會、推拿針灸俱樂部、體育彩票研究會、志願者服務團、伊人調色館、飛越形象創意社、瘋狂上海話協會、i才就業聯盟、p.e.c協會、紅十字會學生分會
校園活動
新生節
每年新生入學是校園最為熱鬧的一段時間。引導新生了解、適應大學校園生活,了解學校現狀和所學專業的特點,增進與同學的交流,為以後的學習、生活打下良好的基礎。並且讓新生們感受到學院的關懷、集體的溫暖,更好地營造體院的人文氛圍,提高新生的人文素養,豐富新生的業餘生活,讓新生儘快融入大學生活。
教育節
旨在加強該院校園文化的建設,營造良好的育人環境,豐富學生第二課堂生活,增進我院師生的相互交流,為今後從事教師職業的學生創造提高教學能力的舞台,讓學生充分展現自我,展現當代大學生的風采。期間將會開展“我心目中的好老師”評選等活動。
記者節
以體育新聞傳播與外語學院新聞係為主體,開展各類與記者、媒體有關的活動,為學生提供鍛鍊和展示的平台。先後開展了“我眼中的體院”攝影大賽、新聞作品大賽、新聞論壇、dv協會作品展、“新外之聲”主持人大賽等活動,旨在增強全院學生對的認識和理解。
體育節
體育活動也是增強集體榮譽、擴大交流的良好途徑。我們每年都面向全校各院系舉行隨著校運動會的開幕,籃普杯、足普杯、趣味體育比賽等活動將相繼展開。 藝術節
藝術節是傳統的文化節日,在此期間分別將開展教職工書畫展、十大校園歌手大賽、“一二?九”歌詠會、情景時裝大賽、文化周、雷雨劇社專場演出、閉幕式藝術團專場演出等形式多樣的文藝活動,將極大豐富我院師生的校園文化生活。
寢室文化節
豐富校園文化生活,通過開展以寢室為單位的文化比武活動,引導大學生自覺開展各類活動。通過開展諸如文明寢室評比,寢室文化徵文比賽、才藝大比拼等豐富多彩的活動,增進同學之間的感情,培養同學的團隊精神。
心理健康教育月
主要針對學生,在大三學生教育實習期間開展系列與教育教學有關的活動,提高學生、特別是體教專業學生的教學能力。期間開展實習生談實習感受、博士半月談、博導與大學生談人生等特色活動。
英語節
旨在增強學生學習英語的熱情和興趣,更好地將英語學習融入學生的日常生活,寓教於樂,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同時進一步豐富校園文化生活,加強各系部之間的交流。相應地將開展術語知識競賽、英語原版電影欣賞、英語歌曲大賽、英語片配音比賽等活動。
社團文化節
旨在促進學風建設,加強我院精神文明建設,豐富校園文化生活,規範社團建設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給學生提供一個展現自我的平台,培養大學生健康向上的興趣愛好,在此期間將開展社團文化節形象大使比賽、各社團風采展示、明星社團評比等活動。
讀書節
旨在營造“文武兼蓄”的校園人文氛圍,推進校風、學風建設,並幫助同學養成愛讀書的好習慣,提高自身修養。
綠瓦人節
主要針對畢業生,在畢業生中開展“愛國、榮校”為主題的教育活動,增強畢業生與母校、園丁之間的感情,使畢業生在離校時能感受母校。
暑期社會實踐月
通過社會實踐引導大學生在實踐中塑造、培育、弘揚上體精神,進一步增強自強不息、振興中華的責任感、使命感和緊迫感;引導大學生在實踐中提高自身素質,奉獻青春智慧,在奉獻社會、服務人民的實際行動中提高實踐能力和、實現全面發展。
學院領導
現任領導
職務 | 姓名 |
---|---|
黨委書記 | |
院長 | |
黨委副書記、 副院長 | 陳曉峰 |
黨委副書記、紀委書記 | |
黨委副書記 | |
副院長 | 平 傑 |
副院長 | 施之皓 |
副院長 | 毛麗娟 |
副院長 | 王興放 |
歷任院長
院 長 | 任職時間 |
1952.11 - 1966.06 | |
1978.08 - 1984.04 | |
1984.04 - 1992.01 | |
俞繼英(主持工作) | 1992.02 - 1994.06 |
俞繼英 | 1994.07 - 2002.09 |
(主持工作) | 2002.10 - 2003.12 |
2003.12 - 2009.08 | |
2009.08 - 2013.10 |
知名校友
學院成立以來,已培養博士研究生近200名、碩士研究生1000餘名、本科生13300餘名、成教生近9800名、專科生2200餘名。其中包括雅典奧運會金牌獲得者劉翔的教練、雅典奧運會首枚金牌獲得者的教練王躍舫、國家女排主教練、足球教練員、前主教練、國際乒聯新一屆副主席、中國桌球學院院長施之皓等一批傑出校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