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花酢漿草(學名:oxalis corymbosa dc.)有微小毒性,能祛風利濕;清熱定驚;解毒消腫。主風濕痹痛;熱病抽搐;咽喉腫痛;癰腫;瘰癧;治療毒蛇咬傷(爭議)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紅花酢漿草
- 拉丁學名:oxalis corymbosa dc.
- 別稱:銅錘草
- 界:植物界
- 科:酢漿草科
- 屬:酢漿草屬
- 種:紅花酢漿草
植物,版本一,版本二,景點,
植物
版本一
【拼音名】shànɡ tiān tī
【別名】定風筋、銅筷子、燈台七、
【來源】
藥材基源:為植物的根莖。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parisverticillatam.bieb.
採收和儲藏:夏末秋初採挖,除去莖葉及,洗淨,鮮用或曬乾。
【原形態】 多年生直立草本,高25-60cm。根莖細長,直徑3-5mm。莖綠白色,有時帶紫色。葉6-8枚輪生,具短柄或近無柄;葉片被、狹長圓形、倒被針形或倒卵狀披針形,長7-15cm,寬1.5-3.5cm,先瑞漸尖,基部楔形。花單生於葉輪中央;花便長4.5-12cm;外輪通常4-5,葉狀,倒卵狀披、長圓狀被針形或倒被,長2-3.5cm,寬1-3cm,先端漸尖,基部圓形或寬楔形,綠色,極少帶紫色,紙質,平展;內輪花被片條形,長1-2cm,黃綠色;雄蕊通常8,花絲基部稍扁平,長5-7mm,花葯長約1cm,藥隔突出部分長6-8mm;子房近球形,紫褐色,先端無盤狀花柱基,花柱具4-5分枝,分枝細長,向外反卷。蒴果漿果狀,不開裂,直徑約1cm,具數顆種子。花期5-6月,果期7-9月。
【生境分布】
:生於山坡林下、、陰濕地或溝邊。
資源分布:分布於東北、華北及陝西、甘肅、安徽、浙江和四川等地。
【性狀】性狀鑑別 乾燥根莖呈圓柱形,稍扁,略彎曲,長5-10cm,直徑約3mm,表面棕黃色,具縱皺紋,有節,節上殘留膜狀、鬚根或根痕。質堅脆,易折斷,斷面較平坦,白色至淡黃色,顯粉性。氣無,味微甘而後麻。
【化學成份】全株含植物甾醇類成分:植物甾醇(6′-醯)-β-d-吡喃甙[ phytosteryl-( 6′-palmitoyl)-β-d-glucopyra-noside],植物甾醇-β-d-吡喃葡萄糖(phytosteryl-β-d-glucopyra-noside);類成分:(ecdysone,α-ecdysone),(ecdysterone,β-ecdysone),甾酮(ajugasterone);甾甙類成分:噴諾元四糖甙(pennogenin tetraglycoside),其結構為噴諾皂甙元3-o-α-l-吡喃鼠李糖基(1→4)-α-l-吡喃鼠李糖基(1→4)-[α-l-吡喃鼠李糖基(1→2)]-β-d-吡喃葡萄糖甙
【性味】苦;寒;有小毒
【功能主治】祛風利濕;清熱定驚;解毒消腫。主風濕痹痛;熱病抽搐;咽喉腫痛;癰腫;瘰癧;毒蛇咬傷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3-6g;或入丸、散。外用:適量,搗敷;或以醋磨汁塗。
【摘錄】《》
版本二
別名:麥刁七、上天梯、紅花酸漿草、大酸味草、麥子芪、三塊瓦
形態特徵:多年生草本。根狀莖橫臥,有殘留的鱗片狀葉柄基,形似“麥穗狀”。葉為三複葉;具長柄;小葉3,倒三角形,長2–2.5厘米,寬3–3.5厘米,頂端平截,中間凹缺,基部楔形,兩面疏被柔毛。花白色或淡黃色,直徑約2厘米,單生於花梗上;花梗基生,長12–16厘米,中部有1苞片,被毛;萼片5;雄蕊10枚,5長5短,花絲基部合生;子房5室;花柱5,分生。蒴果紫黑色,成熟時室背開裂,彈出種子。花期6–7月,果期7–8月。
生境分布:中國恩施、宜昌、鄖陽等境內海拔1600左右山谷灌叢中或林下。
習性繁殖:蔭生;種子繁殖
功能主治:跌打損傷、癆傷、風濕性腰痛、赤白痢疾、黃疸、淋症、血尿、淋巴結核。
景點
上天梯位於景區,共有999級台階。上天梯不但是通達天門的途徑,還是許願祈福的靈地,其前置有天門祭壇,專供燒香拜天之用,集天地眾神之靈氣於一體。上天梯共有五緩四陡,扣合九九之意,揭示了人生之路的起伏跌宕、歷經坎坷之後方可成器的道理。上天梯左右兩側共有五個平台,這五個平台分別被稱作“有餘”、“琴瑟”、“長生”、“青雲”和“如意”,分別代表著財、喜、壽、祿、福。每當雨前雨後水汽充沛之時,蒸騰的霧氣會從自內向外翻騰,形成獨特而壯觀的“天門吐霧”,此時999級上天梯整個都籠罩在雲霧中,仙氣十足,故此上天梯又得名“懸梯浮嵐”,是“天門十景”之一。
上天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