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mc(自適應調製編碼):簡介,技術,參數,-九游会j9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4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amc(adaptive modulation and coding,自適應調製編碼)是無線信道上採用的一種自適應的編碼調製技術,通過調整無線鏈路傳輸的調製方式與編碼速率,來確保鏈路的傳輸質量。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自適應調製編碼
  • 外文名:adaptive modulation and coding
  • 英文縮寫:amc
簡介,技術,參數,

簡介

類比:我們小的時候,幾個小孩幫大人搬貨,體格壯的孩子,家長讓搬的東西大一點、重一點;體格弱一點的孩子,家長就給分配輕一點、小一點的東西。能者多勞,弱者就多保護一下。hsdpa下行傳送數據也是如此,能者多勞,信道質量好了就多運一些數據;信道質量不好,就少運一些。

技術

編碼效率和調製指數的大小是所有無線制式中影響數據承載速率大小的最關鍵的因素。編碼效率高、調製指數大,自然數據傳送速率就高。
但問題的關鍵是編碼和調製不是孫悟空的金箍棒,想大就大、想小就小。編碼效率如何才能高,調製指數如何才能大?這些都和無線環境的優劣、接收信號質量的高低有很大的關係,當然也和接收機的接收性能有較大的關係。hsdpa實現了根據無線信號質量動態調整編碼效率和調製指數的功能,進而大幅提高了hsdpa的吞吐量。比如說cqi值低於10,表明信道條件較差,弱者只好多保護一下,採用冗餘度較高的1/3編碼方式,較低階的調製方式qpsk,對應的就是比較低的數據速率;cqi值大於20,表明信道條件較好,能者多勞,採用較少冗餘的3/4編碼方式,較高階的調製方式16qam,對應的就是相對較高的數據速率。
無線信道中的干擾和衰落都是時變的,而通過動態調整前向、反向發射功率,維持接收端一定的信噪比,可以保證鏈路的傳輸質量。當信道質量較差時,增加發射功率,當信道質量較好時,降低發射功率,從而保證了恆定的傳輸速率,如圖 1所示。
圖 1 根據信道質量調整發射功率圖 1 根據信道質量調整發射功率
採用功率控制可以很好地避免用戶間的干擾。但是功率資源並不是無限的,基站總的發射功率是一定的,為了充分利用所有的功率,採用的就是amc技術。
amc是一種速率控制技術。在保證發射功率恆定的情況下,通過調整無線鏈路傳輸的調製方式與編碼速率,來確保鏈路的傳輸質量。當信道質量較差時,選擇較小的調製方式與編碼速率,當信道質量較好時,選擇較大的調製方式,從而最大化了傳輸速率,如圖 2所示。
圖 2 根據信道質量調整傳輸速率圖 2 根據信道質量調整傳輸速率
採用amc技術可以使得基站能夠根據終端反饋的信道狀況及時地調整不同的調製方式(如qpsk、16qam、64qam)和編碼速率。從而使得數據傳輸能及時地跟上信道的變化狀況。
使用速率控制的效率要高於使用功率控制的效率,這是因為使用速率控制時總是可以使用滿功率傳送,而使用功率控制時則沒有充分利用所有的功率。
lte上行方向的鏈路自適應技術基於基站測量的上行信道質量,直接確定具體的調製與編碼方式。

參數

lte下行方向的鏈路自適應技術基於終端反饋的cqi參數,從預定義的cqi表格中選擇具體的調製與編碼方式,參見下表。
cqi
調製方式
編碼效率
1
qpsk
0.1523
2
qpsk
0.2344
3
qpsk
0.3770
4
qpsk
0.6016
5
qpsk
0.8770
6
16qam
1.1758
7
16qam
1.4766
8
16qam
1.9141
9
16qam
2.4063
10
64qam
2.7305
11
64qam
3.3223
12
64qam
3.9023
13
64qam
4.5234
14
64qam
5.1152
15
64qam
5.5547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
网站地图